首页 新闻信息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网上便民办事 网络问政平台 专家理论智库 走近杜尔伯特 投资杜尔伯特
 
经济社会
便利交通
自然概况
城市金名片
民俗文化
寒地杂粮
蒙医蒙药
畜牧
旅游
水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杜尔伯特的远古渔猎文化
2018-01-02 10:25:59 来源: bet365官网下载
 

  莽莽大平原,猎猎草原风,悠悠古道,漫漫黄沙,多少逝去的岁月,都掩埋在了古冢荒丘之中。今天捡拾那些飘零的秋叶,只能透过这些零星的碎片,看到历史记忆的斑驳的鳞片……在远古时期,嫩江左岸的人类以何种方式在生存?他们留下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遗迹?

  一、文物遗址与出土文物记述着古老的渔猎形态。嫩江左岸——从上游开始一直到三江交汇处——一直不乏遗址的发现和文物的出土,特别是下游,从泰来到杜尔伯特,再到肇源,文化遗迹层出不穷,出土文物丰富多彩,成为了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天堂。位于泰来县汤池镇佰大街村的佰大街遗址就是西部紧邻嫩江,文物十分丰富。于2013年8月正式发掘的泰来县东明噶新石器时代遗址也与佰大街遗址基本相同。杜尔伯特县的大山遗址、西官地遗址、钓鱼台遗址,还有肇源县民意乡的白金堡遗址等均是濒临嫩江,为什么古人类要选取沿江的地方来生存?那是因为古时期生产力落后,生产工具不发达,不能打井取水,只能靠天然的水源来解决用水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嫩江左岸还没有农耕文化出现,有的地方出现农耕文化也仅仅是雏形,产品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渔猎就成为了远古人生存的主要方式。濒临嫩江,解决了用水问题,也便于捕鱼。

  从大庆地区文物遗址的发现和对出土文物的考证不难看出,大庆地区远古时期的人类,特别是青铜时代之前,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是渔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谷物及其他农作物种子或果实出土。在遗址的灰坑中,也找不到农作物的灰烬或残骸。捕鱼和狩猎相比,前者显然占的比例要大大多于后者。杜尔伯特县大山遗址是新石器、青铜和辽金三个时期的文物遗址,占地面积大,文物遗存丰富,最值得引人注目的是,现场还出现了墓葬叠压关系,其中辽金时期的墓葬为二次葬。为什么不同时期的人类都选择了这里?据考古推断和对现场的地形地貌的考证,这里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是嫩江左岸的一处二级台地,即邻水,又没有洪涝之虞。是古人生存的理想之所。大山遗址的新石器时期部分墓葬和居住址出土了大量的狩猎和捕鱼工具,如骨匕首、箭头、石斧、砍砸器等,还有腰新钓鱼台遗址居住址的灰坑,发现大量的鱼骨、兽骨,而且还有火烧的痕迹,说明这里的人类早在四五千年前就以渔猎为生计了。

  二、从出土文物看远古人主要的渔猎方式。在东北,特别是嫩江左岸,不要说青铜时代之前,就是辽金时期也缺乏文字记载,主要通过文物遗址的文化特征和出土文物来推断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捕鱼方面看。大山遗址出土了骨、陶网坠,白音诺勒沙田遗址出土了石网坠,烟筒屯李家岗遗址、他拉哈官地遗址、哈拉海遗址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网坠,还没有发现鱼叉或其他捕鱼工具,初步可以认定青铜时代之前嫩江左岸的捕鱼还是仅限于渔网作业捕鱼这样一种方式,其他方式还不能确定。当然出土的网坠有大有小,形制不一,说明渔网有大小,捕鱼的规模不同,但生产方式是一致的。2007年至2011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县内的文物工作者在白音诺勒沙田遗址发现了辽金时期的铁质“手抄子”,器型较大,还发现了同属于辽金时期的铁矛(2件),长达四十多公分,明显是用于捕鱼的。这两件铁器的发现,说明自辽金时期后,嫩江左岸的捕鱼生产进入了网捕为主、多种工具捕鱼并存的时代。捕鱼工具种类的丰富,方式的改进,都代表着嫩江左岸捕鱼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外,出土的捕鱼工具之多也是一大特点。仅较为完整和稍残的骨网坠就达48件,陶网坠67件,青铜网坠4件,还有后期出土的铅网坠1件,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捕鱼生产力的水平。从狩猎方面看。各遗址出土的狩猎工具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在大山遗址、他拉哈官地遗址、白音诺勒龙坑遗址、三合遗址、烟筒屯李家岗遗址、腰新钓鱼台遗址和兴隆夹沟遗址均出土大量的狩猎器具。其中尤以石箭头为多,达到100多件,经过初步认定,这些石箭头均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出土骨镞(箭头)46件,大多为三角形,后部有凹槽,便于捆绑在箭杆上射猎猎物;也有部分带梃骨镞,形制有大有小,长短不一。还出土了40多件铁箭头,有的较为完好,有的因为锈蚀而残缺。这三种箭头,石的主要是新石器时代的,骨的主要是青铜时代的,铁的主要是辽金时代的,说明从新石器到青铜再到辽金三个时代,狩猎基本上都是以弓箭为主的。在大山遗址、钓鱼台遗址也发现了少量的石质投掷器和砍砸器,推断为狩猎用品,但数量较少,应用范围不广。最值得探究的是这些遗址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骨匕,有15件之多,选取的材料多为牛腿骨,个别有选取牛肋骨的,选料精良,做工考究,磨制光滑。有的骨匕为一面刃,有的为双面刃;有的有手柄,有的无手柄。大多为完好,有两件尖部断损。有的骨匕在柄部磨有圆孔,便于拴系,孔有的是一面钻,有的是对钻。从做工的精良和骨匕表明磨制的光滑程度看,骨匕的利用率很高,说明主人经常使用。据推断,该器具主要用途一是捕猎小型的野生动物,二是新石器晚期和青铜时代嫩江左岸已经有了家畜的饲养,尽管数量不是很大,但却是一种生产形态,所以骨匕是用来宰杀和分割家畜家禽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烟筒屯李家岗遗址出土了石刃骨梗刀(考古上也叫复合工具),共3件,其中1件较为完好的被黑龙江省博物馆调走收藏,另两件现收藏于杜尔伯特博物馆,一件完好,另一件残。这是一种复合刀具,是用牛腿骨中间劈开,做成凹槽,把经过打制的石片镶嵌其中,石片朝外一面是经过石核打成的刃片,后有骨质刀柄,可以用来刺、砍和割。这种工具在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遗址均有发现,它应是早于普通骨匕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器具。李家岗遗址虽然没有经过碳14测定和树轮校正,但通过对其墓葬文化层的勘验及出土的文物对比,其文化形态与吉林白城靶山遗址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定它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

  三、生产方式以外的一种精神文化符号。在古时代,渔猎行为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从文物遗址和出土文物看,不管是早期的新石器、青铜器,还是后来的辽金时代,人类的渔猎行为不仅以一种生产工具的方式存在,同时还以一种文化符号的方式存在。这是古人类对渔猎的一种精神图腾和崇尚。官地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泥质,火候较高,表面为红衣,其中一件陶鬲的表面就绘有鱼的图案,还有一件陶罐表面绘有鹿的图案,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赖以生存的鱼及其动物的一种敬畏心理。大山遗址出土两件青铜饰件,其形状就是动物的头,两个长长的耳朵极像兔子。白音诺勒三合遗址出土了6件鱼形器,石质骨质陶质各两件,其中一件骨质鱼形器选取牛腿骨,做工精细,鱼眼、鱼鳞等刻制的极为传神,栩栩如生。烟筒屯李家岗出土有古筓1件,是用野猪肋骨磨制的,用于束拢头发,起到了簪子的作用。还有2件野猪牙环饰,把野猪牙磨薄,两端磨有小孔,用绳子拴起来佩戴在胸前。这两件器物,不是以生产工具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生活用具的形式出现的。说明古时期的渔猎在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的同时,也在满足着人类的文化需求。

  (作者:黑龙江省bet365官网下载文化广电体育局 邮编:166200 手机:13904692044 系省作协会员,在《民族文学》、《芳草》、《长江文艺》、《天津文学》、《北方文学》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近百万字,有小说被《小说选刊》选载)

 
主管单位:中共杜尔伯特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杜尔伯特县新闻信息中心 备案号:黑ICP备05000936号-1
  站长热线:0459-3429408 新闻热线:0459-3429403  邮箱:dmxcb123@163.com
  技术支持:大庆市掌上云端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建设电话:17804593888